首页 常识
您的位置: 首页 > 常识 >

元上都遗址在哪里(元上都遗址:闪电河畔金莲川、蒙元文化发祥地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1-18 10:34:20    

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,地处闪电河畔金莲川草原之上,南临上都河,北依龙岗山,始建于蒙古宪宗六年(1256年),总占地面积达250平方千米,是中国历史政权元王朝的首都遗址、蒙元文化的发祥地,蒙元王朝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宗教及对外交往中心。1988年1月13日,元上都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12年6月29日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。

元上都始建于1256年,初名开平府。1260年忽必烈在此登基称汗,开启了中国元朝的历史长河。1263年诏令将开平府升为都城定名上都。1266年元朝建大都(今北京),大元王朝开启“两都巡幸制”,1264年-1358年,元上都作为“两都巡幸制”的都城之一,始终是元朝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皇帝每年农历4-9月来此驻夏、处理政事、接受外国使节和宗王贵族的朝觐、举行诈马宴。1358-1368年上都城在明末年的几经战火中被焚毁。

元上都遗址入口的东侧100米处有一座蒙古包式的建筑。

蒙古包建筑的旁边有一尊高约6米的忽必烈铜雕像,这尊雕像是为了纪念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而铸造的。

居中是忽必烈的座像。忽必烈(1015-1294年)大蒙古国第五代可汗、元朝的创建者。成吉思汗之孙。托雷之子。蒙古语尊称薛禅皇帝。庙号世祖,谥圣德神功文武皇帝。为藩王时便志大有为于天下,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民事,建开平府。1253年率军征云南,灭大理国。1260年在开平即汗位,1271年建国号为大元,1279年灭亡南宋,建立起空前大一统的元王朝。采行汉法,建立中央集权封建政权,升开平为上都,与大都并为国家首都。创建行省制度,对全国进行有效管理,发展生产,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,重视教育、实行宗教自由政策,打击分裂势力,维护国家统一,文治武功显赫,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有深远的影响,是雄才大略的著名帝王。

左右两侧是象征着忽必烈一生征战戎马、统治世界、治理天下之宏伟大业的雕像。整座雕像造型优美、内容丰富。这尊雕像不仅是对忽必烈个人的纪念,也反映了元朝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。

忽必烈座像下方是一幅元朝初期的疆域图。

忽必烈铜雕像的南侧是2012年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致同意将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,元上都遗址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的纪念碑。

纪念碑上刻有“北控沙漠、南平燕蓟、山川雄固、回环千里”的元上都遗址概况、遗产构成和整体价值。

沿元上都遗址的入口北行大约900米便是著名的金莲川草原。

金莲川草原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,东西长60公里,南北宽约20公里,是草原风光和蒙古族民族风情的有机结合。这里曾经是辽、金、元三代帝王的避暑胜地,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。

上都河又名闪电河,是金莲川草原的重要水源,河水清澈,在广袤的草原上蜿蜒流淌,两岸绿草如茵,野花绽放,与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。它为金莲川的植被和生物提供了必要的水分和养分。金莲川草原是上都河的重要生态屏障,它可以保持水土、调节气候、净化空气等。金莲川位于滦河上游的上都河两岸,两者相互依存,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。

元上都遗址的建筑特色鲜明,宫城、皇城、外城城墙保存良好,城内街巷整齐对称,建筑遗迹错落有致。其主要景观包括外城、皇城、宫城、关厢、铁幡竿渠等。其中,外城整体呈曲尺形,围绕于皇城之西、北两面扩建而成,现存城墙底基宽10米,顶宽2米,存高约为3-6米。皇城平面呈正方形,总占地面积约1.64平方千米,内有“四横三纵”共7条主要街道,建筑遗迹分布疏散。宫城平面呈长方形,东西宽570米,南北长620米,总占地面积约0.32平方千米,主要有大安阁、穆清阁、水晶殿、香殿、宣文阁、仁春阁等30余处院落遗址、基址。

沿元上都遗址的御道北行大约1.5公里,便来到了进入元上都的第一座城门明德门,即皇城正南门。门外设有瓮城,呈长方形,东西宽63米,南北长51米,墙体由块石包砌,对城门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。

明德门北约300米,便是宫城的南门——御城门。

宫城位于皇城中部偏北处,是皇帝处理朝政和皇帝、后妃等起居的活动空间,东西宽570米,南北长620米,面积约35公顷。宫城设御天门、东华门、西华门3座城门。宫城正中是正殿大安阁、御天门、建在北墙中间的厥式建筑穆清阁在上都城的中轴线,水晶殿、洪禧殿、睿思殿、清宁殿等重要宫殿随形就势、自由分布,城四隅建有角楼。

御天门(宫城南门),位于皇城和宫城的南北中轴线上,进宫的官员至此门必须下马步行。

御天门前是宽敞的广场,皇帝在上都期间下达的诏旨,都要在御天门前发布。

元代诗歌“御天门下闻诏书,驿马如飞到大都,九州四海服训诰,万年天子固皇图”、“御天门下百官多”、“大乐出端门,金龙日正暾。千官齐跪听,百姓列行屯”生动描绘了御天门前的景象。

元上都城市建设风格。在都城建设方面,元上都既突出了中国传统“背山面水”的城市规划,也体现了游牧文化“逐水草而居”的生活风貌;在城市空间布局方面,四面关厢的设置将游牧文化的“古列延”居住方式与中国传统城市营造的中轴对称“环套城”形式进行了结合;在建筑类型方面,又分为固定式宫殿建筑如大安阁、穆清阁,以及移动式毡帐建筑“昔刺翰耳朵”(即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所记载的“竹宫”)。此外,黄色琉璃瓦、汉白玉大理石建筑构件的使用,均是中华传统都城的重要建筑元素。

元上都在城市面貌、空间格局及建筑风格等方面秉持中原传统建筑规则,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重要实证,保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,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和包容性,呈现着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统一的历史文化特征。同时,对于元大都及明清北京城的营建规划具有借鉴意义,在中国都城发展的规制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影响。

穿过御天门,沿着元上都城的御道继续前行。

元上都城的道路系统由10—12米的主干道和78米的次干道构成,呈横平竖直的汉式规整路网,辅以数量较多、宽度为4-6米的草原城市自由式布局道路,连通单体建筑或院落。

宫城内主要道路以大安阁为中心,南北御道、东华路和西华路分别连通三座城门,路宽约10米,呈“丁”字形格局,其余道路布局较为自由,穿插于建筑之间。

御天门的北侧约300米左右,是上都的主要宫殿,大安阁。

大安阁位于宫城中央,是上都城的大内所在。元朝皇帝在这里登基、临朝、议政、修佛事,经常举行重大典礼,相当于元大都宫殿的大明殿。史料记载,大安阁是移取金朝南京汴梁(今河南开封)熙春阁的材料建成的,建筑然屹立,规制尊稳秀杰。

据王《熙春阁遗制记》)的记载可知,大安阁“高二百二十尺,广四十六步有奇,从则如之”。其建筑结构极其工巧,“为柱者五十有二,居中阁位与东西耳。为楹者各二,共长丈有二尺,上下作五檐覆盖。其檐长二丈五尺,所以蔽亏日月而却风雨也”。其阁由四层,梯道迁回五折。全阁“飞翔突起,于万千青霄而嘉上”,令观者有“瑰伟特绝之称”和“神营鬼构、洞心孩目”之叹。

元代的许多诗人都提到这座雄伟瑰丽的建筑,都把它视为元上都的象征。如周伯琦的“大安阁,故宋汴熙春阁也;迁建上京”“曾复阁接青冥,金色浮图七宝楹”,许有壬的“大安阁是广寒宫,尺五青天八面风”,张昱的“大安阁是延春阁,峻宇雕墙古有之。四面珠帘烟树里,驾临长在夏初时”。

大安阁诗词鉴赏。

次韵王师鲁待制史院题壁二首 元·周伯琦

(一)

“大安御阁势岩亭,华网中天壮上京。虹绕金是晴浪细,龙蟠粉蝶翠冈平。众星拱北乾坤大,万国朝元日月明。分署玉堂清似水,箫韶时听凤凰声。”

(二)

“宿有周庐候有亭,兴王规制陋西京。日明草色千川碧,云接松林万里平。宝薰风间阁肃,清台午漏泰阶明。小臣职在论思末,日向庭前声。”

大安阁遗址的西南角摆放着“汉白玉雕龙角柱”(复制品)。汉白玉雕龙角柱,1996年出土于元上都遗址大安阁建筑基址西南角,高2.1米、宽0.53米、厚0.53米。两面采用高浮雕形式各雕有精美的五爪腾龙一条,龙体周围以牡丹花、菊花、荷花等花卉图案相衬。

元代龙纹形象基本奠定了大众对于龙的形象认知,即有龙角、龙眼、张开的龙嘴、锋利的牙齿、龙须、粗壮强劲的龙躯以及尖锐的龙爪。原件为国家一级文物,现珍藏于锡林郭勒盟文化遗产博物馆。

大安阁遗址的东北方向有一条御道蜿蜒向北大约300米左右,便是穆清阁遗址。

穆清阁位于皇城与宫城中轴线北端,建筑基座与宫城北墙连为一体,是皇帝议事、宴饮、赏乐、纳凉的重要场所。《析津志》记载:“至正年间,今上新盖穆清阁与大安相对,阁之西俱有殿”。“北阙岩晓号穆清”、“日暮君王幸穆清”“箫韶时听凤凰声”等元人诗句,表现了穆清阁“特出层霄,冠于前古”的雄伟气势和乐曲环绕九霄的胜景。

穆清阁,又称为“穆清殿”“太平楼,位于宫城北墙正中央,建筑形制既与宫城北墙连为一体,又高于宫城北墙。是宫廷议事、宴饮、赏乐、纳凉和举行游皇城仪式的重要场所。最初建于何时尚难确定。

根据史书记载,至治元年五月,英宗与平章政事拜住在上都穆清阁,曾商议宣微政使失烈门谋反事件,可知穆清阁兴建时间较早。元惠宗时又有重建穆清阁的记载:“至正十三年(1353年)……上都穆清阁成,连延数百间”

“至正年间,今上(惠宗)新盖穆清阁与大安阁相对,阁之西陲俱有殿。特出层霄,冠于前古。下亦三面别有殿。北有山予殿。上位(惠宗)每于中秋于此阁燕赏乐,如环佩隐隐然在九霄之上,着意听之,杳不可得,是为天下第一盛景。盖其地势抱皇城,缔造非凡故耳。然入八月,则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矣。多人南归之心,早已合矣。至是时,上位、宫中诸太宰,皆簪紫菊、金莲于帽,又一年矣。“(《析津志辑佚·岁记》)

元朝诗人郑彦昭的“宫草葱茸拂槛青,苑中鹿鹿自和鸣。云边仙子锵环佩,日暮君王幸穆清”。既勾画出了一幅上都城行乐图,又点出了穆清阁是皇帝晚纳凉之所,同时展现了上都城的离宫别苑特色。

沿着穆清阁下的木栈道,一路上行,可以登临穆清阁遗址的上部。

栈道的两侧还可以残留的房屋遗迹。

遗址上方的栈道将穆清阁与东西两侧的殿宇遗址进行连接。

中间的穆清阁遗址堆有一座敖包,虽然穆清阁昔日的辉煌难以再现,巨大的敖包也寓意了穆清阁过往的辉煌。

远方的草原上还能依稀看到皇城与宫城的印记。

元上都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精髓结合于一座城市的杰出范例,展现了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国家元朝的建立和治理。游牧与农耕文化兼容并蓄的城市模式,在世界文明史和城市规划设计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