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常识
您的位置: 首页 > 常识 >

月球之谜——空心球的发现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08-03 09:33:46    

从古至今,月亮就给人类制造了许多美好的遐想。众所周知的嫦娥奔月,玉兔捣药,虽然“高处不胜寒”,却也“别有天地开”。这样美丽的传说,好像要告诉人们,那天空上美丽的玉盘因“孤独”而“空寂”。那么,月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?

空心球的发现

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,人们一直认为月球是一个死寂的世界。自 1969年“阿波罗”11号飞船首次登月时,人们了解到月球上并不安宁,而是一个极其活跃的世界。而且,月球上每年发生月震近千次。根据月震仪的长期记录,月震与地震比较起来强度并不大,一般情况下月震的能量仅相当于1~2级的地震。

月亮特写

到目前为止已有记录到的最大月球震动只有4.8级。可奇怪的是,同样级别的小震动,在地球上只能持续1分钟左右,但在月球上却要持续大约1个小时,有时几天后震动才能平息下来。很多科学家认为,这种奇怪现象只能有一个解释——月球是空心的。

1949年,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威尔金斯博士就已预言,月球很可能存在中空现象,而且其内部的空洞肯定是相互贯通的。那些巨大的圆形洞穴是供外星人的宇宙飞船出入月球的门户。他还在《我们的月球》一书中,推算出月球空洞的体积约有 5800万立方千米。可威尔金斯的这番惊世见解当时并未引起世人足够的重视。

宇宙中自然形成的天体几乎都是实心的,只有人造天体、卫星、宇航器才可能是空心的。物体实心与空心的一大显著差别,便是在受到外来物件撞击时的声响不同:实心的又闷又短,空心的又脆又长。条件允许的话,空心物体的响声甚至悠扬回荡,悦耳动听。当然,月震并不是证明月球空心的唯一证据,月球上的岩石的密度也能说明问题。一般说来,月球与地球几乎同时形成,其内部构造应与地球接近,有月壳、月幔和月核。

探索月球的阿波罗16号登月拍摄道的

按常规推理,月球的密度似乎也应和地球一样,呈现越向内层就越高的规律。如果月球密度高于地球,那么月球质量可能大于同体积的地球土壤,反之会小一些。然而,实际数据与人们的设想却是背道而驰。经测定,从月面不同地点取回来的岩石标本,密度为3.3克立方厘米,要比地表岩石密度高出 15%~20%。

按理月球的平均密度应大于地球。可是月球的重力却只有地球的1/6,这是一个可疑之处。而另据天体力学资料计算,月球的质量要比同体积的地球土壤轻40%左右。既然月球表层质量较重,而整个月球质量却较轻,对此现象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,月球内部存在着巨大的空洞。天体物理学领域的无数次试验证实,自然形成的球体不可能呈中空状态,换言之,空心的月球不会自然形成。

月球的风景

许多天体物理学家坚持认为,月球很可能是外星人的产物,月球本身就是一艘大得无可比拟的“空心飞船”。月球的运行参数也是妙不可言,如月球的直径是太阳直径的1V400,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也正好是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1/400;月球绕地球运转与绕太阳运转的轨道面恰好重合,日全食时月亮与太阳的大小正好一丝不差;作为一颗卫星,月球的体积和质量简直太大了,如此庞大的星球会被直径仅是其4倍的地球所吸引;许多月海平坦得像台球桌一样,这样奇怪的地形很难说完全是自然形成的。

还有人认为,月球绕地球一周是28天,自转一周也是28天,这就使它的一面总是朝向地球,而另一面始终背对人类,这也显得非常奇怪。

精避分析与奇谈怪论沸沸扬扬,不一而足。这也许正印证了一句名言:“我们对月球了解得越多,我们就越发感到它是一个多么复杂的天体。”

相关文章